升旗活动
【国旗下的演讲】感端午民风、承爱国精神 高一一班
高一一班是一个团结友爱的大家庭,57个怀揣梦想的少年集聚于此,朝着共同的目标而不懈拼搏着,力求书写青春最华美的篇章。相信在班主任赵晓琴老师的带领下,我们每一位同学都会拥有无限的可能,都会抵达理想的彼岸。
刘铭露同学主持升旗仪式
赵智琳同学做国旗下演讲
感端午民风,承爱国精神
端午节,又名端阳节、龙舟节。“端午”二字,最早出现在晋代的《风土记》中:“仲夏端午为五月五日也,俗重此日也,与夏至同”。每年农历五月初五,人们都佩香囊,系彩绳,插艾草,拜祭龙祖,辟邪祈福;吃粽子,赛龙舟,饮雄黄,纪念屈原,感怀豪情。千年已去,端午之风沿袭至今,宛若瑰宝。
红尘滚滚,离骚悠悠。“国亡身殒何时有,只留离骚在世间。”相信大家和我一样,自童年起,每逢端午,家中长辈都会念起屈原抱石沉江以身殉国的故事,也常常被教导学习屈子“忠君爱国,人品高洁”的精神。可日渐成长的我们,似乎从未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,去探寻那个撼人至深的故事,去感受那段荡气回肠的历史,去对话那个两鬓苍苍,怀抱大石,行走江畔的男子。
沉浮半生,屈子江边。他有着“独立不迁,岂不可喜”的自我认知,有着“吾将上下而求索”的毕生追求,更有着“虽九死其犹未悔”的铮铮誓言。面对猜忌与诽谤,他”闭心自慎,秉德无私”,哪怕流落汉北沅湘,也要“虽体解吾犹未变”。朝饮坠露,夕餐落英,明“董道不豫”之志,显“道夫先路”之忠。因此,在司马迁笔下,处于生命的尽头的屈原对江边渔父这样说道:“举世混浊而我独清,众人皆醉而我独醒”他愤慨,他无奈,他坚决,他不悔。乱世重昏,时局纷扰,惟他“表独立兮山之上,云容容兮而在下”纤尘不染,毅然捐躯。
蒋勋先生在读过《楚辞》后,曾说过这样一段话:古今中外的革命者,都是诗人,他们用血泪写诗,他们用生命写诗,他们所留下的,不只是文字语言的美好,更多是生命的华美形式。屈原,也正是其中之一。古往今来,在漫长的革命征途中,我未曾亲眼见过他的神情和容颜。但是在多年后的今天,这样的话却深深地触动着我们的心。从先人著述里,师长教诲中,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他,感受到一份背影岸然,呐喊激昂,灵魂高洁,精神不朽!这样的精神早已烙印在民族的DNA里,坚定地刻在每一代中国人的心中。屈正则、陆秀夫,文天祥、谭嗣同......时光回溯,我们似乎可以看见一群人前仆后继,振臂高呼,鲜血在他们脸上凝成了永恒的生命勋章,他们在绝望中唱响凯歌,于是希望便重新普照在这片土地上!这么多人渐渐走了,又来了一批,一批一批构成一代,一代代接连不断。
两千年前,塞涅卡曾说:“我们何必为生命的片段而哭泣,我们的整个生命,都催人泪下。”我想他所说的“催人泪下”不仅仅是指生命的本身,更多的也是指生命的壮阔与伟大,那一个个可以被毁灭,但不能被打败的个体。屈原,他行走在遥远的古代,但是他从小我走向大我的思想、他壮丽辉煌的诗篇却还能穿越时空,沿着历史的缝隙流泻千里,与我们相连万代千秋。时转境迁,如今又是一年五月端阳,又是一季粽叶飘香,今天你我共同相聚在这片安宁的青空下,面对这面鲜血染成的赤旗,再次叩响历史沉重的大门。过端午,感民风,忆屈子,抒豪情!
升旗手安峻影,班级班长。
升旗手赵怡雯,班级卫生委员。
护旗手于洪润,班级副班长。
护旗手杨昊羲,班级学习委员。
供稿:团委
编辑:成娟
责任编辑:张任飞
审核:杨明
友情链接
Link
联系我们
Contact
大连市第二十三中学
版权所有 © 大连市第二十三中学 技术支持:云熙科技(大连)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