升旗活动
【国旗下演讲】稻黍飘香忆古今 惜粮笃行向未来

高二五班是一个温暖奋进的班集体。在蔡晓丽老师的带领下,52名学子携“同舟共济扬帆起,乘风破浪万里航”的信念与决心,在青春的海洋中携手前行,用奋斗,为青春写下最生动的注脚。

班主任寄语

高二五班班主任蔡晓丽老师
秋意渐浓,正是沉淀与蓄力的好时节。愿你们如沉稳的秋日,内心丰盈,脚步踏实。以思考为犁,以提问为铧。既要深耕知识的沃土,也要眺望未来的远方;既能享受独处的思考,也能珍惜同窗的共勉。期待你们在积累中蜕变,在耕耘后丰收。孩子们,这个秋天,愿你们步履从容,收获满满!

曲春硕、杜雨蒙同学主持升旗仪式

邵镇、薛婷轩同学做国旗下演讲

当秋风拂过广袤的田野,翻涌起层层金黄的稻浪,那沁人心脾的芬芳,是大地最慷慨的馈赠,也是人类文明最悠远的记忆。古老的中华文明,正是在这稻黍的摇曳里,孕育、生长、绵延不绝。从神农氏教民稼穑的古老传说,到《诗经》中“七月在野,八月在宇,九月在户,十月蟋蟀入我床下”所描绘的农事艰辛与收获喜悦;从“锄禾日当午,汗滴禾下土”那凝结在诗句里的汗水,到一代代农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默默耕耘……正是这跨越古今的辛勤与智慧,才滋养了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,奠定了华夏文明的根基。

这飘香,是历史的回响。它让我们铭记,中华民族的血脉始终与土地紧密相连,我们灿烂的文明,根植于这看似寻常的五谷之中。粮食,始终是江山社稷的基石,是百姓安乐的命脉。我们不能忘记,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,饥馑曾是怎样一个可怕的梦魇,一粥一饭,在那些艰难的岁月里,是何等的珍贵。这飘香的背后,是“足蒸暑土气,背灼炎天光”的汗水,是世代农人“晨兴理荒秽,带月荷锄归”的坚守,是中华文明在与自然共生中积淀的生存智慧。
然而,“忆古今”并非只为发思古之幽情,更是为了照亮“向未来”的道路。当我们享受着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,是否也应当时常叩问内心:我们,是否辜负了这份来自土地和历史的厚赠?
放眼全球,粮食危机依然是悬在部分国家和地区头上的利剑。浪费与匮乏并存,是我们这个时代亟须解决的矛盾。反观我们身边,食堂里不经意倒掉的饭菜,餐桌上未尽的食物,是否也曾让我们心生一丝不安?“惜粮”,在今天,已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美德,它更是一种关乎可持续发展的全球视野,一种对劳动和资源的深切尊重,一种面向未来的责任与担当。

“惜粮笃行”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:是按需取食,是“光盘”为荣;是细嚼慢咽,品味自然的恩赐;是物尽其用,减少浪费。当我们了解从一粒种子到一碗米饭,从田地到餐桌,其中凝聚了多少科研人员的心血,多少农业工作者的辛劳,我们对盘中餐的敬意便会油然而生,对“惜粮”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。让我们做“惜粮理念”的传播者,通过班会分享、做手抄报传播惜粮理念,带动同学共同树立节约意识;做“光盘行动”的践行者,在食堂,按需取餐,避免因菜量过多而浪费,争取每餐光盘;做“粮食安全”的守护者,用细节行动守护粮食,餐后分类投放垃圾与剩余餐食,及时善意提醒浪费行为,做校园惜粮的“监督员”。
同学们,我们不仅是粮食的消费者,更应成为粮食安全的守护者、可持续未来的创造者。让我们将对历史的敬意、对现实的关切,都熔铸到珍惜每一粒粮食的实际行动中去。让“惜粮”成为我们内化于心的修养,让“笃行”成为我们外化于行的担当。
让我们铭记那穿越古今的稻黍飘香,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。以惜粮之心,对待当下的每一餐;以笃行之姿,共创一个食有所安、永续发展的未来!
升护旗手介绍

升旗手王健懿,班级班长,曾荣获“校优秀班干部”称号。他尊敬师长、团结同学,协助老师管理好班级各项事务。
护旗手王家宇,班级体育委员,曾荣获“校三好学生”称号。学习上,他刻苦钻研,生活中,他严于律己,是同学们的榜样。
护旗手刘轩彤,班级生物课代表,班级体育委员,曾荣获“校三好学生”称号。工作中,她认真负责,是老师与同学间的桥梁。
护旗手邹可欣,校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宿管部副部长,班级卫生委员,曾荣获“校三好学生”称号,多次带领班级获得流动红旗。
供稿|校团委
图片|王晟豪2.1、王思予2.6、白峻文2.9、刘芸恺2.10
编辑|成娟
责任编辑|何春艳
审核|李宁
友情链接
Link
联系我们
Contact
大连市第二十三中学
版权所有 © 大连市第二十三中学 技术支持:云熙科技(大连)有限公司